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自动化 >> 自动化介绍 >> 正文 >> 正文

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与管理技术的发展百

来源:自动化 时间:2023/3/7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Inossem英诺森

最近十多年,随着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速度的提升,一大批新型的企业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唱起了主角;传统的巨头不甘落后,通过数字化技术及业务的转型升级焕然一新,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行业大鳄落幕退场。本文试图探索在这些企业潮起潮落背后的管理理论的创新以及业务最佳实践的发展。

01管理理论发展的回顾

很多管理学通常把世界上第一家现代企业定义为年成立的克罗姆福德纱厂(CromfordMill)。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与公司成为现实,并开启了规模化跨区域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由此造成工厂以及公司的治理以及运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勒(FredericW.Taylor)的“科学管理”(BiographyandScientificManagement)、法约尔(H.Fayo1)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PrincipalofManagement)和韦伯(MaxWeber)“组织理论”(BureaucraticModel)为代表,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生产效率、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管理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反映了当时欧洲和美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管理上的要求。

古典管理理论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二战以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和脑力劳动在管理中地位的突出,古典管理理论在实践中暴露出其本质的弱点——对人的忽视,造成工人对工作的厌烦、劳资矛盾的激化等。

从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管理学者们开始从微观上研究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软”性影响因素。由梅奥(GeorgeEltonMayo)主持进行的“霍桑实验”(HawthorneStudies)结果表明:

1)职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工作态度及其与周围人的关系。

这一结果奠定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等。他们认为管理过程既是决策制定过程,又是创新和执行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带有强烈的无法测度的个人感情色彩,很难单靠严密的组织计划和机械的数字化管制方法加以掌控。他们还强调企业要充分运用“软”性的管理因素,通过培育企业文化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提出了完整的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框架,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企业管理模式。相对于科学管理来说,其特征变化主要表现在:

1)管理的人性假设前提不同,文化管理把人看作是自我实现人和观念人,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认为人有着巨大的潜能有待开发。

)管理的中心不同,由科学管理的以物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旨在尊重人、培养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最大限度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

3)组织形式由职能型转为学习型。

4)激励方式由外激转向以内激为主、外激为辅。

5)管理性质由科学管理的纯理性转为理性与非理性结合。

因此,人与企业如何结合就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有的场合也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巴纳德(ChesterI.Barnard)。在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巴纳德将“战略”一词第一次引入商业领域。巴纳德认为,在一个企业中,经理人的作用就是作为信息相互联系的枢纽,并对组织中的各个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以便使组织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他提出了经理人员需具有三项基本职能,分别是:

目标:制定共同的战略目标;

连接:系统性的建立业务流程,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推动实现目标的计划落地;

维持:包括士气的维持,诱因的维持,监督、监察、控制等的维持,作用是保持组织系统的生命力。

巴纳德首次提出了以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导向,引导组织完成计划的战略方法论,可以说是如今正火的“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的原型。随后,德鲁克、熊彼特等人在他基础上结合欧美企业的发展对现代管理理论进行推广和创新。

这样一来,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五大要素就凑齐了:战略、组织、流程、计划和文化。这五大要素中除了文化之外,其他四个要素都可以建立相对清晰的规范和标准,并且对执行过程进行管控,对结果进行衡量,因此,管理技术(即管理信息系统)也在0世纪中期粉墨登场,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飞快的发展起来。

0管理技术发展的回顾

管理信息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的岁月。工业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尝试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穿孔卡片机以及机械计算机都曾经被前辈们应用在管理领域。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尽管当时数据处理还属于计算机科学的应用领域,但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引起了管理学界的注意。0世纪50年代,西蒙(HerbertAlexanderSimon)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概念,这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是因为管理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的代表作《管理行为-管理性组织决策过程研究》影响了大半个世纪。

现在的普遍认知把管理技术在欧美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这一阶段是指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年GE公司安装的第一台商用数据处理计算机,开创了信息技术系统化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先河。在这一时期,管理信息系统以商业企业中的单项事务子系统为主,主要利用电子计算机代替局部数据量大、操作方法简单的业务处理,如工资核算、物料管理等。其目的主要是单纯用计算机代替人的重复性劳动,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萌芽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批处理。

)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指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期,计算机在商业、企业以及各领域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实现分散管理和集中服务相结合的形式,针对不同的业务建立以数据处理为基础的各种业务信息系统。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开始具备实时处理的能力。硬件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容量的磁盘。数据以文件方式储存在磁盘上,实现了单机的数据存储以及离线的数据共享。在软件方面也出现了操作系统,有了应用程序的萌芽。

3)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指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在这一时期,管理信息系统逐步从单一的处理事务发展到同时具备事务处理和管理控制的能力。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计算机在性能上的提高和价格上的进一步降低,同时C/S架构的出现,为计算机的广泛使用铺平了道路。分布式系统技术的出现使操作系统更加完善,数据库以及各类应用软件也逐渐兴起。这个阶段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开始结合起来了,典型的应用就是MRP(物料需求计划)理论的出现以及应用的产生。MRP对于管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把计划、流程和组织结合起来,以一个完整链路的视角去管理和执行业务。

4)普及阶段:这一阶段自0世纪90年代1世纪初。在这一时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已经趋于完善,人们开始广泛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并注重运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辅助决策。其特征是个人计算机更加普及;数据库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网络技术得到普遍的应用。在这一发展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体现在:具有更高水平的跨平台功能整合;具有重新分配关键计算任务的能力,例如数据存储、处理和提交报告,最大限度地利用商业战略机会。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覆盖范围的扩大,信息系统边界不再受地理位置的局限,进一步打破了组织的边界,催生了各种形式的虚拟组织,形成了整个组织范围的集成化信息系统。人工智能技术为计算机提供一种类似于人的智能的能力,结合网络技术、数据库、数据仓库等技术,信息组织更加综合化,并能支持智能化和多角度查询与分析,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和群体决策支持系统,为组织提供更具智能分析能力的信息支持。

03管理理论与管理技术的创新展望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浪潮随之到来,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又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两种新的业务形态:平台经济和虚拟经济。

平台经济(PlatformEconomics)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由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经济活动单元所构成的新经济系统,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平台,在本质上就是市场的具化。根据部分研究人士的观点,平台经济意味着,某些市场从看不见的手,变成了有利益诉求的手。

虚拟经济(FictitiousEconomy)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之为“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虚拟经济发展过度将会带来泡沫经济。

在平台经济以及虚拟经济和其他因素的驱动下,企业的发展呈现了多样化:

1)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掌握了基础资源或(/和)先进生产力的跨国企业和国有企业持续的经营规模、盈利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日益增强。

)商业模式快速创新,从传统产品制造、服务提供,到以租代售、流量经营等各种模式层出不穷

3)产品研发速度加快,随着材料、制造、设计等能力突破,无论是大型装备还是快速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逐步提升

4)市场反应迅速及时,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掌握程度在不断提升,应对市场变化可以快速做出反应。

5)供应链全球化,物流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以及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使得供应链的全球化程度在不断地提高。

6)资本市场影响加大,由于资本市场蓬勃发展,使得资本对企业的控制力逐渐增加,企业获得资本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两者相结合使得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变大。

在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中,无论是古典管理理论还是现代管理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管理理论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管理技术,也就是数字化技术,不仅仅辅助和支撑管理理论的落地,更成为了管理创新中或不可缺的要素,数字化与管理正融为一体。

我们展望未来的数字化管理将呈现如下的特征:

1)数字化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标配,企业中负责决策和操作的“人”、支撑生产与运作的“物”与运营落地的“流程”需要进行智能化的连接,协同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数字化的流程、具有传感器和数据连接的物资与设备以及被AI武装起来的人,共同构成了未来企业的核心要素。

)数据与专业功能的应用程序作用日益变大,因为数据可以被快速地采集和应用,因此,企业并不需要建设复杂而庞大的应用程序,相反具备快速部署和开箱即用特性的专业应用会更加吸引企业。不同的专业应用之间,可以通过数据进行连接。

3)可组装的企业架构成为现实。正如企业的产品是由一个个零部件组装起来一样,未来企业的管理平台,也可以由一个个的专业应用快速地拼装,通过数据的集成和流程的自动化来实现整体的应用。

4)云计算与信息安全相爱相杀,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未来很少有企业可以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经营与发展,因此,云计算一定会标配,信息安全也一定为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数据的敏感性和业务的重要程度与成本投入之间配比成为决策的关键点。

总体来说,资产全生命周期、产品全过程、人财物经营全方位、产业链大协同,无论企业内部还是外部,各类软件已经无处不在了。软件定义企业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的管理理论可能难以用文字或者图表来说明,可能是用数字化表达的一系列管理实践的总结与提升,理论与技术完全融合起来了。

中国的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不断地吸收欧美的古典与现代管理理论,部分先进企业在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并且结合特有体制和市场优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实践,也正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管理技术。我们认为,在不远将来,无论是管理理论还是管理技术,中国都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不但能够支撑自身的发展,也将给全球作出巨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