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自动化 >> 自动化发展 >> 正文 >> 正文

农民不务正业搞发明,200万打水漂与妻子

来源:自动化 时间:2023/2/25

垃圾,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随着垃圾中转站在楼下的投入运行,家住娄底涟钢的彭益民饱受垃圾气味的侵扰。

每天,各种垃圾在附近集散,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附近居民多少都叫苦不迭,平日里都“唯恐避之不及”。

邻里都投诉多次都没有进展,没办法,政府规划,垃圾中转站放哪都不受欢迎,既然已经投入运行,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移开。

垃圾中转站,图片来源于网络

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生活琐事,让只有“初中文化”的彭益民萌发了改进垃圾中转站的工艺流程的想法,向多功能化、智能化、环保化的垃圾回收站发起挑战。

历经十年,彭益民最终研发成功,并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

随着第三代智能垃圾中转站问世,彭益民的故事才被大众所知,一路走来,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农民与“垃圾”结缘,搞发明向“垃圾”宣战

身为“小生意人”的彭益民,在娄底涟钢城区开了几家建材店,日子倒是过得清闲自在。

可自从楼下垃圾回收站运行以来,他就饱受垃圾气味的侵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良垃圾回收工艺流程。

平日里除了照顾店里的生意之外,彭益民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学习绘图和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刚开始的彭益民哪管得了这么多,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一心只想让生活恢复平静,每次回家再也没有垃圾的味道。

建材店,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经营建材的关系,平日里彭益民对焊接、组件构成驾轻就熟。

组件比较少一看心里就有了大概,可以不画图直接脑补,可涉及到大件却不得不依靠图纸,每个环节的尺寸都要千真万确。

这一下子可把他难倒了,压根没学过相关知识的他,连买什么书都不晓得。

不懂就问,彭益民开始了疯狂的学习之路,不懂原理就通过购买专业书籍、看视频的方式学习、钻研,不会绘图就一步步的先用三角板、尺子和铅笔慢慢摸索、实践,直到自己学会为止。

前期的准备工作耗时耗力,为了构思整个改进框架,彭益民光图纸就用了好几箱。

妻子眼看丈夫如此执拗,误以为他这是“不务正业”,并多次劝他要把心思放在店里面,不要一天天的瞎琢磨,不干正事。

面对妻子的劝告,彭益民并没有过多地放在心上,每次和妻子解释都闹得不欢而散,最后闹到要“分床”睡的地步。

面对妻子的不理解,彭益民心想:“等改良工艺完成后,她会明白的”。

就这样,彭益民每天开始研究如何塑造垃圾回收样机的雏形,缺少配件,他就辗转北京、上海等地去订购。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年,耗时5年多后,彭益民按照:尺寸制作出第一代的垃圾回收样机。

制作过程中,他包揽了车工、焊工、钳工等所有工序,依据楼下垃圾回收站的缺陷进行工艺改良,在整体功能上增加了垃圾自动上料、仓满自动报警、垃圾自动装车等功能。

相比楼下的垃圾回收,简直一个天下一个地上。

彭益民觉得以后可以放手大干一场,把自己的技术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免受气味侵扰,想到这里,彭益民莫名而泣。

可就当彭益民满怀信心准备推广的时候,受邀前来测试的专家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样机不带压缩功能,这样后期垃圾运输的费用就非常大,不易面向市场。

另外,采用封闭的手段来处理异味并不可靠,随着温度、天气变化、器件老旧等因素,臭味易散发,还有就是污水处理环节不完善,后面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所谓的改良不过是在原有工艺新增了其他功能,对于客户的痛点并没有改善。

虽然在工艺上新增了很多功能,但做产品往往要追求极致,市场才能更加包容产品本身,但就目前,该样机本身来说还不足以推广应用。

面对专家们提出的“缺陷”,虽然彭益民当面表情没有太大的变化,也看不出情绪有明显波动,可他的内心早已沦陷。

这是他花费万元、耗时将近5年做出的成果,结果如今全部打水漂。他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最终再也忍不住,眼泪吧嗒吧嗒地流了下来。

都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何况这是一个年满40的人,人生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若不是莫大的辛酸苦楚,也断然不会强忍着泪水。

也许这种心理落差太大,也许是5年中身体透支太多,没几天彭益民就病倒了。

坚持苦干了这么多年,心里有太多的不甘,可也不得不接受现在这个结局。

在病床上彭益民想了很多,眼下自己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放弃这5年中所有努力,重新干回老本行。

这也是亲朋好友给的建议,要么破釜沉舟,相信“苦心人,终不负”,和垃圾杠到底。

生病,图片来源于网络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服再战!

在病床上,每当他回想起曾经一个人埋头画图到深夜的画面,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不过,这个答案需要的不仅的经济上的支持,更多的是内心的强大。

说到经济,5年之中,彭益民之前的存款消耗得已所剩无几,几乎全部用在这个没有“答案”的样机之中,这也是妻子和自己分床睡的原因所在。

病床,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查阅国内外垃圾压缩处理工艺流程,彭益民慢慢分析和整理出适合自己的方案。

这一次,为了能够专心研究,他不顾家人反对,关闭了经营许久的建材店。

没有场地,彭益民就临时在经济开发区租了一间仓库,把全部精力和经济用在后期样机的工艺改良上。

建材店,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年,彭益民倾尽所有注册成立湖南绿意华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招人才。

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在原有的第一代基础上,历经数月,研发出第二代垃圾回收处理样机,经过实验验证后,第二代智能环保垃圾中转站符合预期。

不仅如此,他还与中国联通进行了物联网技术的合作开发,加入了物联网信息技术,能远程监控垃圾站的运行情况。

物联网技术,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垃圾仓满时,能自动电话通知环卫处派垃圾车进行对接,整个运行过程不再需要人工操作,这种方式颠覆了垃圾中转的传统处理模式。

不过随着测试的深入,发现第二代样机也存在很多改进的地方,比如单杠压缩功率有限,不完全适应所有压缩场景。

另外,链条式运转方式与当今智能自动化的要求严重不符,目前整体样机也不支持组装式的安装,这对现场选址、调度、运输、操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年,第三代垃圾处理样机研发成功,经过试验,彭益民对机器首试结果比较满意。

样机现场可以看到:满满一车垃圾被“吃进肚子”后,废渣被压成饼状,污水以普通池塘水的标准排出,而腐臭气体通过物理过滤、化学溶解、生物降解等后,实现无臭排放。

当人们路过垃圾站的时候,再也不用捂着鼻子,甚至可以放缓脚步,供人观赏,真正做到了既节能又环保,全智能自动化运行。

这一次,当彭益民在给行业专家、政府领导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新型设备时,充满了自信和动力。

也许是经历过失败,这种自信由衷而来,果然,这一次他没有让大家失望,所有的功能都让眼前的各位拍手称赞。

彭益民铆足干劲,十年如一日,把项目一点点地往前推,虽然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但是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理想和信念。

“总有一天我的智能化垃圾处理会走向全国”,彭益民说。

年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上,彭益民所在的湖南绿意华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崭露头角,一举获得湖南省三等奖,荣获娄底专项组第一名。

同时,他的公司被纳入湖南省百家重点环保培育企业。

就这样,彭益民和他的事迹进入大家的视野,这也给公司带来了不少流量。

很多专业人士慕名而来,为的就是一睹智能垃圾回收站的风采。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

年,第三代智能环保垃圾中转站LYHM7—0款正式成功上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

在娄底,新安装的垃圾回收站不再有以前的异味瞒天飞的情形了,许多小区也不排斥垃圾回收站的安装了。

如今,很多地方都开始引进彭益民研发的新型智能垃圾回收站。

年6月25日,在娄底市五江建材城,一座红瓦白墙的钢结构建筑引来市民啧啧称奇:“远看是座小洋楼,近看原来是个垃圾站。”

彭益民与垃圾气味相处了十年,“苦心人,终不负”,也正是他想要的答案。

年6月,智能垃圾回收站被湖南省经信委认定为“全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

经过市场不断推广,彭益民收集到了很多反馈意见和建议。

为了更好的服务大众,彭益民都很认真的去对待客户的反馈体验,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和公司技术部门进行沟通,将有价值的建议进行采纳,定期对智能环保垃圾中转站进行升级,不断完善用户体验。

正是这样的态度,他开发的产品变得越来越智能,功能也越来越完善。

苦心人,终不负!

作为全国首台智能环保垃圾中转站,这台样机占地仅7平方米,却能一次性储存、压缩6.4立方米的生活垃圾。

相较于传统处理方式,费用节约一半,人力投入降低至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其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四周不再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空气中也没有以往的异味。

彭益民介绍,除做大做强核心产品——智能环保垃圾中转站、LYHM智慧环卫运管系统外,同时研发智能垃圾收集、运输车,垃圾清扫车,智能垃圾收集桶等配套产品,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推进智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路走来,从“不通机械和程序原理”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获得3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土专家”,彭益民执拗地坚守着自己的梦想。

年,5岁的他为自己立下了一个小目标:“要和垃圾‘杠’到底,继续更新技术,向全国推广智能化垃圾处理。”

历经数年发展,彭益民从开始一个人发展到集环保装备研发、生产、销售、运营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我们占地多平方米的自动化生产线计划于近期设计投产,预计5年内实现年产0台,产值4亿元,带动多人就业。”

谈及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时,彭益民豪情满怀,“我们会坚持以环保事业为己任,坚持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为我国人居环境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智能环保垃圾中转站这一惠民利民的科技产品,定能走向全国各个角落。

参考资料:

湖南日报

彭益民:执拗人“杠上”垃圾(作者:周俊马翔-06-27)

娄底新闻“垃圾堆里“压”出发明专利—彭益民与他的智能环保垃圾中转站”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

shxyo.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