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大学生是街头巷尾烧烤摊的常客,三两好友,聚于一桌,谈天说地。烧烤桌上,往往少不了生蚝的影子。
然而庞大的消费群和千亿级市场,却没有给本土蚝农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来自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学生团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深掘其背后原因,致力于推动蚝苗育肥的新格局,让蚝产业变成“好产业”。
做蚝苗育肥产业破局者
毕业前,创始人吴佳龙和一众好友在外聚餐时,面对生蚝的爽滑弹牙,回味甘甜赞不绝口。大家都觉得,如此好吃的生蚝,肯定很受欢迎,养殖生蚝的蚝农一定是赚得盆满钵满。
但同桌好友徐婷却驳辩了这种猜想。徐婷说自己是湛江人,家中世代经营生蚝养殖业,对生蚝行业现状十分了解,老家蚝农养殖成本高,收入并不高。吴佳龙对此不解,于是开始搜寻资料。他了解到目前我国生蚝养殖产业发展落后,虽然依赖丰富的海洋资源得以拥有巨大的产量,但品质与价值却一直难以追上国际水准。
早前,吴佳龙主要负责在实验室企业定制非标自动化设备项目需求分析,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会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他决心发掘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寻找生蚝养殖产业升级的突破点。通过创业导师的介绍,他认识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洋水产研究院的资深专家——王江勇博士。在多次交流中,吴佳龙逐步了解到,生蚝养殖产业最重要的环节是蚝苗的培育,在外国已经普及全流程全自动化人工养殖技术的对比下,我国目前连蚝苗的人工养殖都十分落后。缺乏优质的种苗导致了整个生蚝养殖产业都难以提质增效,极大压缩了蚝农的利润。面对如此局面,吴佳龙决心利用自己的技术,做蚝苗育肥产业的破局者。
攻破蚝苗培育三个技术难点
在校学习期间吴佳龙多次参与了校企合作专创融合项目的整体项目策划与执行,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他迅速带入了过去项目开发的思维,针对关键难点,进行项目分析。
蚝苗人工培育目前面临三个痛点:存活少、成本高、产出低。吴佳龙对这三个痛点进行根本原因拆解后发现,其实主要是三个技术难点难以攻破:蚝苗培育水质易降低导致了存活率低;饵料投喂无法测算投喂量导致增加成本;蚝苗营养需求不同而目前营养单一导致产出低。他迅速针对问题,根据类似项目解决方法的可迁移特性,运用物联网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搭建了“生态+”育苗平台,通过三大模块智能监测育苗池、饵料自动化调控系统和多藻配比饵料+饵料扩散系统分别解决三大难点。
项目发展不忘初心
好的培养体系少不了好的蚝苗。通过和联合创始人徐婷积极实地调研,两人脚步踏足珠海、中山、湛江、台山,最后在多方协作下成功取得优质蚝苗的代理权。随后他们在台山进行试点,开始蚝苗育肥初试。
经历风吹日晒,整日和蚝农学习蚝苗育肥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蚝苗育肥试点结束,蚝苗产值产出都大幅提高。此时的吴佳龙心中油然而生起一种无与伦比的自豪感,这更加坚定了项目继续前进的决心。
如今,吴佳龙已是一家公司执行董事,建立完善的上下游合作关系,服务几十家蚝农、合作社等。他们也积极推动与母校的校企合作,发掘优秀的师弟师妹助力。面对生蚝育苗市场渐好的局面,吴佳龙说“将蚝产业变成好产业”仍然是前进的指航灯,立志要将中国生蚝推向国际生蚝的第一梯队。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审读:王叶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