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创新的制高点在科技,科技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4月1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扩大会,开展青年创新专题学习。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主持学习,并在讲话中表达了对航天青年矢志创新、建设航天强国的殷切希望。
这次学习没有邀请名家大师,而是由来自集团科研一线的青年骨干走上讲台,向全集团的领导、专家、青年代表汇报工作中的创新经验和感受,充分体现了集团公司对于青年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航天九院,35岁以下青年占职工总数的52.8%,已经成为航天电子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九院青年把“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作为青春使命和历史担当,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不断攀上航天电子新的科技高峰。
今年3月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对年中国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并采访报道了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层先进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心声。航天九院13所于啸男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和两院院士、高校名师、各行专家一起,畅谈创新体会和科技强国决心。
这次集团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九院开设了16个视频分会场,余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青年职工代表和团干部参加学习。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对于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们都进行了深入思考。
娄冕35岁,来自所“随着祖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性能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成为迫切需要。为此,新一代航天青年必须加强基础电子领域研究,夯实软硬件技术基础。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秉承‘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心态,戒骄戒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扎得稳步、耐得住寂寞,逐步积累,聚少成多,为核心元器件的研发提供先进可靠的中国方案。”
娄冕长期致力于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抗辐照加固设计技术方向的研究,主持完成了一项“十二五”型谱课题、两项“十三五”装备预研课题、一项国资委课题。他带领团队成功申创“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并被评为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创新团队”,他本人是“航天杰出青年奖”获得者,参与的项目获九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宋宁29岁,来自16所(厂)“创新是航天事业的发展动力,也是根本出路。我从事的软件设计岗位,在保证软件产品化、工程化的同时,坚持将自主创新放在首位。三自惯性组合导航技术是我们团队近几年研究的主要方向,一个个新算法、新函数的设计与应用,一次次阶段试验的调试与验证,都是我们走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坚定脚印。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一定主动学习、积极进取、努力钻研,提高产品的设计性能与品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宋宁主要从事航天产品软件的研发与设计,她编写的某重点研究报告被纳入航天国防科技报告,参与项目获九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曾获16所(厂)“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
孟凡琛32岁,来自13所“作为研发一线的航天青年,这次学习让我感触颇多。我从事的惯性微系统设计研发工作,正是事关科技自主可控、摆脱‘卡脖子’问题的关键领域。我们团队汇聚了来自多所顶尖高校的优秀青年,大家一起攻坚克难,致力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我将勇担责任,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在中国航天事业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孟凡琛主要从事惯性微系统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工作,在惯性微系统、组合导航、卫星导航等领域发布论文20余篇,担任《导航定位与授时》首届青年编委,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张雷31岁,来自所“这次学习中提到的‘先问新不新,再问行不行’,让我深受启发。我所从事的宇航用高速高精度转换器设计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难题。本着型号需求就是任务清单的原则,我们设计团队通过自主攻关创新,研制出多款宇航用高性能转换器,为宇航型号应用提供我们的青春‘芯’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保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创新智慧和奋斗力量。”张雷主要负责高性能D/A转换器设计工作,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突破高速内核、低抖动时钟以及数据接口等核心技术,研制出多款宇航用高速高精度D/A转换器系列产品,荣获九院“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牟进超37岁,来自所“我主攻的太赫兹专业是世界大国争相发展,谋求不对称信息优势的电子信息前沿技术。所的太赫兹专业在短短4年内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绩,获得了省部级人才项目立项资助,并获得集团公司年度“十大技术突破奖”。可以说,我们团队在太赫兹专业领域取得快速发展,以及我的个人成长,都得益于单位对于创新工作的大力支持。我坚信,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具有航天特色的太赫兹专业发展一定能为航天强国事业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牟进超负责所太赫兹专业建设与技术发展,牵头并主笔完成航天科技集团太赫兹技术综合论证。他曾获得集团公司“十大技术突破奖”、创新创意大赛银奖,九院“青年岗位能手”、九院“知识产权先进个人”等荣誉,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
刘套34岁,来自九部“身为航天人,创新是我们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第一引擎。我所在的团队针对复杂电磁环境、多余度控制等项目需求,从零开始、自主创新,开展自研机载总线设计。我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历时两年完成总线的设计、改进和项目应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申请了发明专利。未来,我将以航天‘三大精神’为指引,不断学习进取、探索创新,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刘套主要从事总线技术研究和航电设计研发工作,曾获九院“骨干核心人才”、“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参与型号获得九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高家欣29岁,来自物联网公司“本次学习使我收获良多,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端智能装备设计,对创新的需求尤为迫切。我和同事们努力学习最新兴的技术手段,反复试验攻关,突破了多入侵目标智慧感知及威胁等级模糊评价等多项关键技术。航天青年有创新的基因,流淌着创新的血液,怀揣着创新的信念,我们将用创新谱写航天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高家欣主要从事单/群组化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领域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工作,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参与了多装备训用一体平台、多功能指挥通信终端等项目的研发,年入选九院“聚才计划”。
黄照群28岁,来自厂“这次学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观点是:我们要思考30年后的技术是怎样的。作为新时代航天青年,我们有着最好的条件和机遇去提升自我、干出一番事业。在今后配电控制盒设计工作中,我将坚持贯彻‘先问新不新,再问行不行’的创新理念,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不断思考、开拓创新,以业精惟新的标准,用更精湛的技术、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航天强国建设中建功立业。”黄照群主要从事配电控制盒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工作,参与多个涉及航空、兵器、船舶领域的配电项目研究,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获九院“最佳新人奖”、九院“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汤佳蕾30岁,来自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敢闯敢试,勇于突破,一直是航天人与生俱来的气质。我和事业部的同事不断摸索积累,完成了非标设备的持续改进。我负责的非标自动化设备有30余台,完好率及应用率都是%。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为我们数字化、自动化电连接器装配生产线的建设贡献力量。”汤佳蕾在连接器产业化事业部担任操作工,参加工作以来参与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的高难度任务。入选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浙江青年工匠”培养项目,曾获得“九院技术能手”、厂“十佳员工”等多项荣誉。
袁聚虎34岁,来自厂“近年来航天型号高密度、高强度发射,对配套连接器研制生产任务带来新的挑战。唯有提升工艺能力、优化工艺流程,才是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的有效途径。我们团队强化问题导向,完成了微矩形电连接器数字化装配单元应用技术研究等多项技术改进,使连接器生产效率提升一倍以上。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激情加上梦想,奇思妙想将会源源不断喷涌而出。”袁聚虎主要从事电连接器工艺设计工作,先后承担了多个国家重点型号配套电连接器研制生产任务,以及多项集团公司、九院工艺研究项目,其中2项技术研究项目分获河南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
温兴与25岁,来自厂“这次学习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多新思路,要想创新,就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加强思维训练。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从设计源头分析,达到项目方案的最优化。在后续工作中,我将结合岗位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用奋斗与坚守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温兴与来自厂研发中心,是一名刚加入航天队伍两年的新兵。他的岗位是遥测系统总体设计,参加工作以来已经参与了多个重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工作。
赵芳晨30岁,来自厂“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意识到,青年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航天青年身肩重任。近年来,航天电子产品制造业快速发展,我们将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推动数字样机在航天制造领域的发展,针对产品制造工艺仿真和装配过程仿真开展研究。在提高数字化制造效率方面,我们这代航天青年还要继续拓展新思路,用志气和锐气取得新成绩。”入职以来,赵芳晨先后从事电装工艺、工艺管理等工作,曾获厂“青年之星”、“青年质量放心岗”等称号,多次获得单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关奖项。
段英娜26岁,来自航天电工公司“发明是从无到有,而创新是由有到优。这次学习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创新时不能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集团公司为广大青年建设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作为青年科研技术人员,我们既要有挑战艰难万险的决心和恒心,还要有推陈出新的非凡创造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实现航天事业的‘三高’发展。”段英娜曾获九院“最佳新人奖”,是九院科技创新青年后备人员,获得多个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共青团青年工作中获得多项荣誉。
余政强27岁,来自16所()厂“对于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来说,不但要实现赶超,更要努力实现引领。一代代航天工作者开拓进取,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航天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精度、高可靠性缺一不可。从事惯性仪表工艺的我,面对工作上的挑战,一定会努力钻研、大胆创新,与团队成员不断优化工艺方案,努力提高产品合格率,用实际行动践行航天报国的使命。”余政强在16所(厂)从事工艺岗位,参加工作以来负责多个重点型号的陀螺仪表装调工艺工作,曾获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管振华31岁,来自厂“前进不已、创新不止,在前进道路上,创新已成为所有航天人自觉而不懈的追求。我负责的2类固体继电器产品不断向高精度、小型化趋势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但我始终坚信,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我将紧密围绕质量和交付两大主题,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管振华是固体继电器装配班班长,曾获九院“青年岗位能手”、厂“优秀质量个人”等荣誉称号,参与的QC课题荣获九院QC成果评比一等奖。
罗天依29岁,来自厂“我的岗位是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创新息息相关。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我们厂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数次发展跨越。作为软件开发者,‘数字航天’要求我们不断接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术,探索更多的可能。我认为信息化创新的意义,就是通过信息化创新推动公司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让传统工作模式大幅提升效率。”罗天依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MES等科研生产核心系统的管理工作,曾获九院“最佳新人奖”、九院“优秀共青团员”、九院科研生产管理最佳实践论文一等奖、九院科研生产数字化标杆项目等荣誉。
编辑:吴楠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