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中等生的抉择
中等生想要变成优等生,或者说的更加直白点,中等生想要考出高分,难度的确呈现几何级增加。
以高考数学为例。现在大部分中等生,数学成绩几乎在90到分之间来回波动。这背后其实很容易算出来。选择题的压轴,填空题的压轴,圆锥曲线第二问,导数第二问,这些题基本中等生都得交白卷。这就已经是将近30分了,那中等生的分数天花板就是左右。
这时候如果前面的大题,比如数列、立体几何、概率,本来属于常规稳拿的题,现在也出了问题,那分数基本就奔着90分去了。
现在高考数学就是往这个方向走。因为以前数列、立体几何、概率,包括三角函数的题,无论是考察知识点还是解题套路,都是相对固定的。中等生但凡辛苦一点,刷题是能刷出来的。
可今年的几次模考题,不仅山西,广东,就连我看见的山东一些地方的出题思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题别扭到,几乎就只有一种思路,而且还是很巧的思路。这对中等生来说,实在是太难受了。因为考场上想不出来,分自然就没了。
这招狠毒在,就算是你知道了,将来高考题就这么出,中等生都没法提前准备。因为指望靠刷题,积累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解题思路,不仅付出的汗水更多,收获也是非常少。
因此未来相当一部分的中等生,肯定会选择躺平模式。所以我说的非常明确,将来中等生的成绩要下降。
Part2研究生扩招
成绩下降,就必然意味着考不上好学校么?
这其实并不是。我上篇文章中也非常明确地写了,一二本线未来是要继续降的,甚至降到仅仅比艺术生的本科线高一点而已。
因为这里面还要录取人数的问题。将来除非高校大规模倒闭,招生人数迅速下降,否则录取率会逐年上升。现在个别地方,二本录取率已经接近50%了。这要再过几年,直奔70%都是很有可能的。
这种情况下,中等生成绩下降就下降吧,反正降得比分数线降得慢就行。
所以将来大家担心的并不是考不上大学,而是考上什么样的大学。
现在学历的内卷已经开始了,看看这两年考研人数的暴涨,这是非常反常的。因为我国考试人口高峰期早就过去了,但考研人数这几年居然开始上涨,而且屡创新高,国家去年甚至明确提出要扩招。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我原先当过考研杂志的工作站人员,对考研之类的事情,多少还是比较了解的。如果工科读研,还能理解为钻研先进技术。文科读研,这背后的含义就比较深了。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没办法。
读名校研究生,的确可以某种程度上改掉本科学历不太好的劣势。但如果读的研究生本身就不是名牌的呢?那花费这三年的时间意义又在哪里?
这其实就是很多中等生将来可能走的道路,学历一直都是水上去的。看似十年寒窗,但具体怎么过得,他们心里自然有数。
国家现在研究生扩招,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根本不可能像当年大学扩招一样,不断的持续下去。因为新生人口逐年降低,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站在国家角度讲,大量的优质青年花费很长时间去读书,而且明显就是为了躲避就业刷学历。这是非常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所以研究生扩招必然不可持续。
那国家将来会做如何抉择,就非常清楚了——普职分流。
Part3普职分流
其实初中50%的人分流到职高去,在业内早就喊了很多年了。但大家都不当回事,毕竟谁家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职高去呢?
很多人并不清楚职高里面的学生都是什么样。就这么说吧,那里面能按时上学的人,都算得上三好学生。所以但凡有家长过来问我,孩子要不要上职高,我都会明确表态反对。哪怕直接让孩子去工厂当学徒工呢,都比去职高强。
我们国家职业教育搞得这么烂,很多人都觉得是没好学生愿意去,但实际上并不是。
职业教育做得最好的是德国。德国能搞成是因为他们有无数个行业隐性冠军,就是那种非常小,可能一个企业也就是几十人,最多上百人的人,专注某一个细分领域,比如汽车火花,然后做到行业顶尖水平。像这样的企业,已经存活几十年了,企业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传帮带系统,把孩子送到那去,将来自然不愁一碗饭吃。
有这样的条件,德国才能搞出令全世界为之惊叹的职业教育,才能在初中阶段就敢搞大规模的普职分流。很多不太好的大学生毕业生,还不如早早去职高学习的人将来混得好。
可惜我们国家明显没有这条件。我们的很多制造业企业,本身成立就没多少年,也不知道将来能活多少年,职高的学生来了,基本全都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反正能薅一把算一把。
唯一还算比较良心的,应该算是卫校系统了,好歹医院,不仅专业对口,将来也有转正的希望。可这样的案例太少了。卫校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医疗系统压力太大,基本是个人就得往死了用,他们才有实习机会。
但是无论有没有条件,我国将来都会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了,因为中等生的后路给堵死了。
毕竟如果还按照现在的教育系统走下去,不仅技术工人可能很快就会迎来巨大市场缺口,而且大量学习很多年的失业青年会搞出什么事情,咱们国家以前可是有经验的。想想当年科举取消后的年轻人选择,再想想当年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跟后面的严打之间的关联,未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就非常清楚了。
Part4未来大学的变革
未来大学一定会走向分化,这不仅是当下教育格局决定的,而且也是未来中等生出路决定的。
想明白这种变化,还得先看看德国的职业教育之路。
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都被人称赞,但最近几年也开始有各种不太好的声音了。因为这套职业教育体系本质上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而不是培养工程师的。倒不是说高级技术工人的难度比工程师低,而是双方学习的内容就不一样。
高级技工需要学习的是各种机械的操作和维修,考察的是手艺。工程师则必须学会高数之类的高级货,因为这样才能看懂图纸。他们指不定将来还学学会一点编程。
德国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工业4.0,或者说得更明确一点,现在全世界都在努力推进工业自动化。未来需要的技工数量是断然不如廉价工程师的。
因此我国将来实行的改革策略,一定是大量的缩编文科类大学,同时把大量理工类大学开始向工科方向转化,而且进一步加强工科学校与高端企业的联合。现在不少高端企业的大型项目都是跟高校联合建立,这背后的用意就非常清楚了。
再想想现在国家刻意消除之类的学校分级,反而大力推出双一流,这摆明了就是让高校重新进行分级。那重新调整高校之后的布局,必然跟当下的教育改革有明显关联。国家要么想办法打通职业高中跟职业大学之间的升学通道,要么让普高跟职业大学产生某种关联。既然大家不接受职高毕业证,一定要一个本科毕业证。那就让相关学校升级,或者进行大规模合并么,这有什么难的。
因此,未来中等生的道路就比较清楚的,只是家长接不接受而已。
我想有些行业接受,比如软件行业,电子工程行业。但有些就未必了,比如土木工程行业。毕竟虽然大家将来都叫工程师,温饱也肯定都有保证,但生活条件差别之大,相信但凡有点社会经验的都能想明白。我国的大型基建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想在建筑行业混的好,大概率地去世界其他地方,比如中东非洲西亚之类的。
这就是未来的道路,其实已经比较清晰了。
如果不想接受怎么办?答案非常简单,从小就开始卷。现在小学奥数的内容,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都涉及到高中了。
你看,事情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其实并不是,人生来就是要奋斗的,而不是躺平的。我们国家距离成为发达国家,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各行各业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以及需要的廉价工程师都是海量级别的。
所以干嘛老想着躺平呢?时代不允许啊!
(文/陈太初)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