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自动化 >> 自动化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为什么核酸检测要尽可能地自动化

来源:自动化 时间:2022/6/6

最近的新闻报道了魔都实际为核酸阴性者,被当成阳性拉走的录音,联系之前多次出现的核酸实际阳性,却在之前检出为阴性的事件。本文想从原理出发,讲讲唯有自动化,才能在未来避免这样误判的发生。

核酸检测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试纸上有没有新冠病毒,二是如果没有,其原因是否因为试纸上啥细胞都没有。因此,判定一管样本为阴性时,需要要求其内参(即来自人的细胞)能够检出(以避免试纸没有沾到咽部),同时这一管没有检出病毒的保守序列(即不管alphadelta都不变的序列)。

大白采集的样本在送到实验室后,要逐个扫码。之后就进入最容易出错也最限制速度的移液环节,这一步要将管子按顺序转移到一个8*12共96格的板子中,其中实际样本放90个,另外在固定的位置放2个阳性参照物(知道肯定是阳性的样本),以及4个阴性参照物。以此确保在之后的实验中,不会由于试剂失效等问题导致的无法检出。

然而既然是人手动去移液,就肯定会出错。尤其是大规模核酸检测时,不可能都是熟手,于是犯错的可能性更大了。现在假设以下两种场景,负责移液的小A将本该加到8E这个位置的样本,加到了9F,然后Ta立刻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只是这时小A已经完成了该版大部分的位置的点样。小A就该问题请示实验室老大,老大这时如果叫小A将这一版丢掉,再从头重来,一是耽误时间,二是耽误成本,于是他决定将该事件记录下来,让小A将本该加到9F的样本加到8F,同时给负责结果判读的人标注情况,让其判读时注意不要弄错。

以上的处理都没有问题,但之后判读者忽略了实验室老大的提醒(坏事总会发生。墨菲法则)。而且很不巧,原本8E这个样本就是阳性,于是问题出现了,如今8E被放到了8F,判读者看到8F阳性,就会要求对8F重新做一次实验,以验证确保结果无误。但接下来做实验者拿了8F的样本去重做,结果自然是阴性。拿到这个结果,判读者一看,8F邻近一个阳性对照的孔位,抱怨多半是那个新手加阳性对照时,多加了一次,导致自己瞎紧张。

上面的场景讲述了一种假阴性可能出现的场景,下面再看另一种。假设9F是阳性对照的孔位,8F是阳性样本,小A移液时,按顺序一个个操作,但是Ta忘了给4F加样,将本该加到4F的样本加到了5F中,之后也没有发现,就依次按照错加的顺序,将8F加到了9F中,之后加完检测样本,小A按流程加入参考品。等到了结果判读时,由于9F本身就应该是阳性的,所以再混上8F的阳性样本,结果还是阳性。判读人看到这一版4F啥都没有,于是要求将4F这一管重新做一下实验,结果自然是阴性。于是在这样的场景下,阳性样本也有可能被漏过。至于有的读者问为何不只要一版有一个异常,就整版重做,这样就不会漏检。对此的回答还是成本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时间延误难以承担。

上面的两个假设中的例子,只是对为何会出现阳性被检出为阴性的两种可能回答。对于阴性为何会被判定为阳性,读者可以设想哪些环节可能导致出错,这里就不再赘述。只要移液这个最容易出错的步骤是由人完成的,在持续高强度的劳动环境下,这样的错误就无法避免。应对这类问题的方法,最下策是通过宣传让核酸检测的工作人员提升其责任心,或者对其进行技能培训;中策是加强监管,对出现异常后的处理方法制定统一的标准;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统一标准,逐步让机械臂来完成移液甚至扫码这样容易出错的步骤。算法不是不可能出错,但由于其所犯错误是可跟踪的,因此能够对问题溯源,从而避免重复犯错。

从核酸检测的事情引申出来,阴性被当成阳性的事件,与其说是第一次发生,不如说是第一次被录音曝光。多亏了魔都有现代公民意识者的据理力争,才没有出现下跪这样封建时代顺民才有的状况。近来舆论越发撕裂,不论是乌克兰还是魔都,太多的人在键政时都扯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预设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只顾着表达情绪,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多半是顺民,正如鲁迅说的羊兽一体。现代社会的公民,不应该只抱怨不给建议;不应该只听从一方的声音,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中一方。

更多阅读

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呼吁共存?

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呼吁共存?(续)

Peter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