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传说中,三叉戟是海神的神兵利器,具有巨大神奇的力量,可以劈山开道、击岩碎石,引出清泉浇灌大地,帮助渔民丰收。
对于制造业大市佛山而言,机器人就犹如这把“三叉戟”,能够大幅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引领传统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
如今,机器人产业在全球大有燎原之势。佛山更不例外,为数众多的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迎来高速发展期,产量迅速增长,应用行业在广度和深度上持续拓展,一跃成为佛山这片制造业发展沃土上的产业新秀。
国家15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
风口之下,佛山机器人产业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该如何把握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契机,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未来,佛山又将如何在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行业竞争中跑在前列,打造“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机器人产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它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前,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加速,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减少工人数量、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已成为制造企业普遍诉求和共识。加之受疫情影响,无人化、无接触的强需求使服务机器人站在聚光灯下,从餐饮业、医疗行业走向各行各业,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统计数据显示,年-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套增长到21.2万套,年均增长31%。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全球领先,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过去几年,佛山机器人产业也迎来高速发展期。其中,年,佛山销售机器人约3.1万台,占全国总量的9%,即全国每销售11台机器人,就有一台来自佛山。
工程师在调试KUKA机器人。/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知政君通过“天眼查”搜索佛山“机器人”企业与相关机构,其数量目前已超过家。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与机器人技术加速融合,佛山提出,到年,佛山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集群将力争达到亿元产值规模。
国内外机器人巨头抢滩进驻佛山
因为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全球机器人巨头大举进军,把更多资源投向中国。作为中国制造大市,佛山也成为国内外机器人巨头企业的必争之地。
在集聚全球“四大家族”机器人企业——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之后,佛山又迎来了日本川崎机器人。
年,佛山隆深机器人有限公司“牵手”日本川崎机器人,投资1亿元在顺德成立合资公司,将依托世界领先的川崎机器人的设计、生产、品质管理体系,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机器人,达产后有望实现年营业收入8亿元。
佛山隆深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工业机器人。/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外资品牌抢滩佛山的步伐不断加大,国内龙头机器人企业也加快在佛山布局。
位列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第一的上市企业——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拟投资4亿元,在三龙湾顺德片区打造埃斯顿克鲁斯华南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佛山已吸引了埃斯顿、盈合、蓝胖子、中大力德、广州中设、银星智能、海创大族等国内知名机器人企业的落户,机器人产业集群加速成形。
佛山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其中原由,既有机器人应用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也离不开政府的引领推动。
时间回溯到年,彼时的广东出现“用工荒”,而能够取代工人的机器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广东各地开始密集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佛山从制造业升级顶层设计层面,谋划布局机器人产业,首次把“机器人”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同年,佛山在进行重大科技项目海内外招标时,把“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列为重点突破项目。
年,顺德区率先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代人”计划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施办法》;年10月,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在佛山高新区揭牌;年3月,南海区印发《佛山市南海区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年4月,《佛山市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扶持方案(—年)》发布;年5月,《佛山市顺德区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办法》发布;年6月,佛山修订《佛山市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扶持方案(—年)》......
短短几年,凭借佛山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各级党委、政府持续不断地推动、扶持,佛山机器人产业悄然崛起,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异军突起的一匹强劲黑马。
本土龙头企业群雄并起
今年3月底,美的集团宣布拟全面收购及私有化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借此全面发力机器人业务。
从年1月正式完成对库卡并购,到年位于佛山顺德的库卡工厂实现年产量1.8万台、占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1/20,再到此次全面收购,美的集团跨界发展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的历程,正是佛山本土企业在机器人产业领域突围、成长的缩影。
近年来,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之下,佛山越来越多的本土民营企业加入机器人产业大军。
年,碧桂园斥巨资进军机器人产业,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瞄准建筑机器人细分领域,点燃了佛山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截至年12月底,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46款,已经形成混凝土施工、砌砖抹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超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事实上,在本土龙头企业跨界入局机器人产业之前,佛山已经有一批中小型民营企业敏锐捕捉到商机。这其中,以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佛山市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逐渐掌握行业细分领域“话语权”。
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将精力放在研发携带视觉识别系统的“机器脚”上,不仅研发出小白豚、大黄蜂等高度智能的AGV,还首次在行业内将“心跳”系统植入仓储机器人,大幅提升了AGV的稳定性;佛山市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聚焦研发打磨抛光机器人集成技术,成为专注细分领域的系统集成商。
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守护者I”抗疫机器人发布仪式。/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此外,由政府主导引入,在佛山本土成长起来的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实现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占比超80%,解决工业机器人“无脑”的“卡脖子”问题,成功打造了国内为数不多的规模化批量应用的国产机器人控制系统。
......
如今,佛山机器人产业领域,已经呈现出群雄并起的局面。
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即将出厂的工业机器人进行整机调试。/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形成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循环生态
风口之下,群雄并起,佛山机器人产业如何再腾飞?
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制造业体量庞大,贴近市场,了解企业需求,自主制造的机器人能够迅速在市场铺开应用,这是佛山机器人产业得以加速发展的关键。
尽管佛山机器人产业在过去几年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但机器人应用密度依然较低,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而放眼全国,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制造趋势特征日趋明显,将催生更加多元化的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需求,必将有力推动机器人整体装机量和人均使用密度的双增长,持续扩展市场容量。
格兰仕集团智能制造车间内,机器人正在工作。/资料图片
目前,珠三角地区机器人应用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广州、深圳等地逐步强化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部署,通过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同时扶持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发展壮大,合理引导制造企业换装升级机器人解决方案,对机器人的生产和使用进行费用补贴,为本地系统集成商与初创公司持续创造新生的市场空间。
无须讳言,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佛山机器人产业仍存在着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佛山应持续激发创新主体潜能,引导、支持机器人领域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加大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以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助推佛山本土机器人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
特别是当下,要充分把握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窗口期”的契机,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和准度,大力拓展机器人应用,围绕机器人在新兴应用场景下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引导机器人企业与下游系统集成商持续加强业务对接合作,结合系统集成商和用户企业的场景理解能力,不断加深机器人解决方案与实际业务场景的融合程度,并以市场应用的广度、深度反哺技术研发,加快形成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循环生态。
知政主笔/郑奕纯
知政编辑/吕润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