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并不是以“技术”为其特征。就像其他技术一样,自动化主要是各种观念构成的体系,它的技术方面是其结果,而非原因。
第一个概念十分抽象:在看似变动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稳定而可预测的基本形态。第二个概念是关于工作的本质。新科技不像早期的单件生产,强调技能是整合性的工作原则;也不像亨利·福特的大量生产概念,以产品为导向,强调整厂原则,也就是整个工厂都采用单一产品的大量生产模式。新科技强调的是流程,把流程看成整合而协调的整体,目的是产生最佳流程──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投入,稳定地生产出最多样的产品。的确,流程中的变化和波动越少,则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可能就越多。
最后,新科技包含了一种控制的观念,试图在手段和目的、投入和产出之间保持平衡。自动化要求预先建立起重要机制,因此,对于生产流程能够有预先设定并自我启动的控制机制。
控制的机制可能是简单的。
在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理赔部门中,需要特殊处理的保险单──例如文件不全、缺乏数据、受益人不清楚、权利不明确等,都挑出来,由一位职员个别处理。任何人都可以在几天内学会处理这些特殊案件(或设计一部机器来处理),如此一来,98%的正常保险单都能够平稳而迅速地处理完毕,即使这些保险单的理赔方式、受益人之间的分配等可能还是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情况,单纯的另案处理就足以提供充分的控制,以确保流程顺畅。
有时候,也可能需要复杂的控制机制,例如实施“回馈”的做法,将流程的成果回馈到前一个生产阶段,以确保流程顺畅,并在必要的时候修正流程。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蒸汽机的“安全阀”,锅炉中的大量蒸汽会将安全阀往上推,直到开启的气孔释放了过量蒸汽,降低了锅炉中的蒸汽气压,于是安全阀又下降至原本的位置,并关闭气孔。在生物世界里,腺体也是依据这个原理运作的,而高射炮的电子控制系统也利用了回馈原则。
不过,这类控制机制在自动化技术中只扮演次要角色,最重要的还是流程中内建的控制功能,通过剔除流程无法处理的状况,或调整流程以产出计划中的成果,而保持流程顺畅。
只有当人们彻底地考虑了这些概念后,机器和精巧的装置才能被有效地运用。
只有做了这样一番概念性的反思后,这些以重复为特征的操作的机械化才既有可能又经济。人们能够用一台机器将原料输入另一台机器,改变原料在机器中的位置,或将原料从一台机器转向另一台机器。所有处理原料的工作──在大规模生产方式条件下这种工作提供了大量非熟练的重复性的工作──都能实行机械化操作。机器安装的调整和常规的检查(如机器温度是否太高或工具是否太过锋利)也都能实行机械化操作。
不过,这种“机械化”却不能代表自动化本身。它只是“自动化”的结果,而不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要素。有很多例子显示,即使一条输送带都没有,也能达到大量生产的成效,例如票据交换所中的支票分类工作。我们将会看到许多成功自动化的例子都没有用到任何“自动化的工具”,更看不到任何一个“按钮”。
所以,在自动化的过程中,技术、工具和原理都由任务决定,也因任务而异。自动化并非由这几个因素所组成,自动化也不完全系于技术、工具和原理的应用上。自动化是把工作组织起来的一种概念,因此既适用于销售组织和行政作业,也同样适用于工业生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