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传统制造业建设要遵循整个系统的结构合理,更要力求效益最大,本文结构化路径很好的涵盖了智能制造层级式推进所覆盖的各项内容,简称为结构化建设中的“”,即:一个建设愿景,二个建设目标,三大战略支柱,四大经营基础。
(一)智能制造层级式推进的基础是精益生产
在人工成本逐渐上升的驱使下,制造业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都在加速推进机器代人的发展模式,特别在招工难度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这种需求更是急迫。但是在此过程中很多制造业业主都忽略了智能制造的前提是精益生产。装配线如果要成功进行自动化改造,就必须重新进行产品和工艺优化设计,还要对零部件加工精度进行改良,也就是要进行全面的精益化改善。即便如此,也并非所有作业都需要或都可以自动化,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精益的智能化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实施过程中会造成极大浪费。
现阶段,关于智能制造大背景下,很多企业处于跟风和盲目的状态,制造业业主处于只有智能制造投资规模大就能代表企业技术先进的谬论,殊不知,许多企业花大价钱引进ERP、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模具管理、设备管理、订单管理和OA等系统,到头来成了摆设,充其量只是用来作为记录、查询和沟通的道具,连基本的统计、分析、报告、报警、纠错防错、可视化监控和职能协同等功能都实现不了,更不要说实现旨在提高管理智能化水平的功效的作用了。
(二)制造业需要怎样的“智慧”
如何基于现有的生产体系建立起高度的智能化工厂也就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智慧”,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学习的关键点。智能工厂的建设虽然并无通则,但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基于企业经营与自动化、精益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之间的关系的智能工厂结构化路径图,对制造业智能工厂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智能工厂建设结构化路径这个结构化路径很好的涵盖了智能制造层级式推进所覆盖的各项内容,主要为一个建设愿景,二个建设目标,三大战略支柱,四大经营基础。
1、一个建设愿景:建设愿景,就是为制造业建设一个高效经营的数据大脑,作为企业经营的信息种树,通过信息的收集,完成信息比对,基于现有的生产体系和市场需求以及厉害判断做出判断和发出指令,从而高效管控企业的运营。
2、两个建设目标:智能化和准时化。智能化指让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具备自主判断、报警、防错纠错、自动停止等能力,实现产品一次下线合格率%。准时化是指让生产运营体系具备足够的柔性,能够基于市场需求和自身运营状况作出快速反应。
3、三大战略支柱,即精益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4、四大精益生产管控,即标准化管理、精益改善机制、精益生产方法和费用管控。
通过这四个基础的重新定义来实现对智能工厂建设来的有效推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精益化、自动化和信息化,逐步提升工厂的智能化水平,最终建成高效的智能工厂。
中国的制造企业之所以要走精益体系这条道路,这完全是因为数据应用的长期缺乏和信息化基础的薄弱所致。过去30多年,国内制造企业在规模上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经营管理基础薄弱是长期存在的制约瓶颈,而且近年企业内信息化导入和自动化改造等各行其是,投资效率极其低下。制造业还不具备从数据中获得知识的突破点,并对遇见的问题进行颠覆和重新定义的能力。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重数据的作用,从客户需求到客户管理,遭到生产过程中质量管控、设备提升,再到供应量管理和后期服务管理等多方面,都没有形成有效的数据闭环控制和分析体系。
(三)制造业应该怎样的更“智慧”
制造业的智能化推进可以简化为问题固化的流程,即:
1、发现问题(质量存在缺陷、设备故障、成本较高、产能提升瓶颈)。
2、了解问题,对产生问题的信息进行获取,进行知识化提取。
3、解决问题,则是利用提取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和固化措施的过程。
了解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决定了所获得知识的形式,将知识抽象化加以运用的过程和形式则决定了知识传承的形式。这个过程可以选择依靠“人”、“数据”还是“系统”来完成,每一个选择决定了制造业所处的发展层面。
中国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层级式推进旨在以精益生产的基石的基础上,逐渐在制造系统中完成知识体系的积累和固化,生成高度集成的系统产品增加值,最终实现可持续盈利的目的。“整合”作为整个推进过程的框架的核心要素,涵盖了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整合之外,还涵盖了终端到终端的整合,数据到数据的整合,以及各个系统链接之间的整合,利用知识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