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自动化 >> 自动化介绍 >> 正文 >> 正文

风变科技刘克亮自动化技术和教学融合一定会

来源:自动化 时间:2022/5/1

风变科技CEO刘克亮

?作者|芥末堆张雯

?编辑|芥末堆奥老师

“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既有宏观意义上对于世界、对于产业、对于祖国的未来这件事情的回答,也有对于每个个体的人文关怀,这些事情都不应该顾此失彼。”

年12月30日,在由芥末堆举办的GET“国计民生教育的发展”教育科技大会上,风变科技CEO刘克亮发表了题为《修路搭桥正当时》的演讲。

刘克亮分析了在线教育中互动化教学的重要性,介绍了风变科技从风变编程开始,通过科技手段围绕在线教育的智能化、互动性所做的模式探索和实验。

他认为,未来自动化技术和教学融合一定会变成主流。因此,风变科技提出了一个10年战略,从年1月15号到年1月15号,年1月15号,最后到年1月15号。这三个阶段分别想实现的是“先在一个领域里搞定,再在更多领域内搞定,最后把这个技术开源,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知识大生产里来”。

“教育行业的未来其实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国教育的未来,其实也是我们从业者的未来。但这个钥匙其实在我们手上,只有从业者怎么选择,希望经营什么样的教育,从业者希望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迎接那样一个明天,那样一个明天需要今天所有的人一起努力。”刘克亮说。

以下为刘克亮演讲实录,略有删减:

我最早看到“国计民生”这个主题的时候,心里愣了一下,然后我就顺着“国计民生”的主题继续思考,后来得出一个结论,非常的高大上。我觉得可能怀揣着国计民生的定位看教育行业,可以解决教育行业里面很多的商业问题,这是我们很多企业发展的日常经营问题,看上去好像跟宏观的国计民生没有相关,但是实际上是高度关联的。

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面,我们经历了一个大事件“双减”,这是作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从都不能回避的一件事。我们有幸能经历一个周期的结束,这件事情是极其幸运的,因为很多产业的周期是很漫长的,突破了一个人的寿命,所以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碰到这样一件事情,还是挺有趣的。

这个周期的结束可能可以看到新的发展,我在这里配了一张图,这个图是竹子,也是一个寓意,竹子的发展是逐步往上的,中间一节一节,每一节竹子的发展,意味着竹子发展得更健壮。

我觉得过去的一年,对于教育行业来讲,是结了一个节的,接下来教育行业能不能在这个节的基础上健壮发展,这件事情是今天特别需要讨论的话题,所以其实本来我是来分享的,但是我更希望来提一个问题。

我们过去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在各个领域里面无往不胜,我们用这个东西做面包,中国就有好面包,用这个东西做矿泉水,人人都有水喝,为什么只是在市场经济主导的思维方式下,没有让教育孕育出未来。

为什么说这是市场经济没有孕育出未来,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是个体通过消费行为来影响供给,拿钱、拿人民币来投票,我们的产能、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科研人员应该研究什么,从而解决我们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从从业者角度来讲,从业者通过持续不断的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求,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我刚刚在一个对话的评论里面,反反复复听到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你们搞教育的就不该赚钱”“你们没良心”之类的。

其实其它的行业不会像教育行业被大家这么激烈地讨论这件事,如果我开一个面包店,你会觉得我面包店赚钱这个事有多么的伤天害理吗,为什么到教育上的时候大家这么敏感,逻辑上来讲,我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消费者给我钱,用钱投票,让我茁壮发展,我又满足了他的需求,从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盈利这件事情和创造社会价值在很多产业里面都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到了教育行业里大家不能讨论了。

我提出过我的假设,我不知道我讲的是不是对的,这只是我的一个分享,但是我觉得这个话题值得思考。第一件事情是如果市场经济这件事情想要成立,有两个很基础的基本前提。

第一,个体需求的满足能直接划等号为整体需求的满足,我在后面打了一个问号。

第二,消费者能把质优价廉的产品选出来。消费者是有产品的决策能力的,这是我打的第二个问号。

这两个基本前提很有可能在教育行业里面都不那么成立,从前面的角度来看,尤其从教培的市场来看,其实一个家长或者一个孩子的需求,是希望通过上课学到知识的,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有的时候会把各种各样的概念混在一起。

我们回答一个真实的问题,他的根本需求到底是什么?其实他的基本需求是希望通过多考几分,以至于在高考的时候考到更高的分数,然后获得教育资源的分配权的提升,他的基本目的是这个。讲简单一点就是比别人抢得多,比别人抢得好。所以在很多消费者的心态里面这是一场比赛,基于比赛的消费需求的供给是不可能形成对于个体需求满足变成整体需求满足的。

我作为一个个体,我的需求就是比别人好,不可能所有人都比别人好,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在这个事情上面,就算每个个体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了,我们的整体需求也满足不了,所以教育行业里面越满足个人需求,站在经营角度出发,结果越导致产业变的没有未来了,这是我们过去遇到的一个问题,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存在的。

好像过去我们在行业高歌猛进的一瞬间,突然一下遇到了巨大的毁灭也好、消失也好,竹子里长了一个节,如果我们不在这个节上面思考,很有可能再犯一次同样的错误,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二件事情是消费者能不能把质优价廉的产品选出来,我相信这件事情在非常长的时间里面因为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可能也无法解决。其它的各个行业这个问题刚开始也会发生,但是发生了一段时间就不发生了。

比如说手机行业,我当年在高中的时候买手机,那个时候消费者不懂怎么样的手机是好手机,所以经常被卖家忽悠,他告诉你这个手机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很便宜。但是随着一年、两年、三年之后,消费者慢慢成熟了,他懂了,原来手机有参数,有评价标准、有品牌,所以今天那些滥竽充数的,以次充好的品牌就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出去。

但在教育里面这件事情可能难以做到,原因是消费者和产品的提供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教育这个领域里面很有可能是永恒的。就是因为你不懂所以你才选,你懂了,你具备评判能力了,可能就不参与到这个游戏了,这也是教育行业一个很难的问题。

从大的基本面的角度来讲,我还是对这件事情充满信心,也了解了一些国家的政策,了解了一些前沿技术的发展,我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面,产业的发展一定是产业最基本的第一性的规则和促进因素。这个有非常多的人在思考,有很多的技术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也有很多的政策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它需要时间。

可能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就是可以一边埋头干活,解决当前消费者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让这个企业持久生存,但我们也一定要抬头看看问题,我自己在教育行业里面的观察是特别多的从业者喜欢骗自己,他希望编一套理由安慰自己,我们高大上,我们特别好,我们没有问题,都是这个人的问题,那个人的问题。

我们有时候要看看问题到底是什么?今天的教育行业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需要一个行业那么多的从业者一起来解决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行业里面有非常多的问题,比如今年有了人数最多的毕业生,超过了多万。我看官方在微博上的新闻原话是说我们今天就业难和招工难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坦白来说这个画面非常的疯狂,非常的魔幻,可能是我们听多了有点麻木了,这句话的表面是说不就是找不到工作嘛,这句话的深刻意思是打教育行业每个人的脸。

我们这些从业者做的这些事可能没有解决社会的问题,教育不就是把社会上每个人送到产业分工里,让他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不然教育做什么。我们讲再多高大上的事,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不能进入产业分工,那我们在做什么?所以我们想要我们的人进入产业分工,那为什么我们今天教育行业的宏观供给结果没有让这些事发生,产生了这么大缺口呢?

第二个话题是说显然我们需要努力,我们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要定义什么样才是优质教育资源,要去定义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以及内容最后综合转变成什么。我们思考的角度是,我们觉得其实教育行业很复杂,但有些问题是很确定的,比如今天在复杂信息传递问题上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技术方案。

我是年上的大学,年辍学创立了这家公司,-年里,就是这个行业发展最蓬勃的时候,慕课元年、在线教育的元年,大家对视频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里,接下来会对教育行业产生翻天覆地变化这件事深信不疑,有非常多的大佬、资本参与进来。等我从学校辍学时,这些声音都消失了,大家有点回避讨论这个问题了。

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只知道好像用了视频技术之后,并没有让教育资源极大规模供给。我问了很多人,为什么看视频不能替代直接的授课?很多人给我的回答是“互动”。因为我们看视频,看着看着就困了,在线下上课环境里,如果老师在我面前,感觉老师会有些互动,这些互动好像能解决一些问题,我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在思考为什么互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到今天为止,得出的结论是,人脑在接受信息时,比如刷抖音或看电影,用视频流的方式采集这些信息,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因为大脑是执行这一个工作,就是“编译这段信息”,就是听懂你在说什么就可以了。

但在教学时,同样是一个信息源向信息接收者传递信息,但接收者的大脑同时在执行两个任务:听懂他到底在说啥,理解他到底在说啥。

前面这个任务有点像翻译的任务,后面这个任务是思考。就是因为一旦思考的环节加上,就导致习以为常地认为用视频替代娱乐一定可以,但用视频替代教学,可能要想一下,原因在于视频其实不太适合承载思考,每个个体对它理解的时长差异不大,但对思考的时长差异有可能或快或慢。

如果老师在一个学生还没有对这个问题思考结束之前,就表达了新的信息,可能会带来一些非常麻烦的问题。学生会无聊、会走神,这种走神是大脑识别到了,发现我原来没有办法编译这个难度,我这个脑袋瓜不配听你讲这个知识,所以我就不听了,就发发呆,刷刷手机就完事了。

另一种情况是,老师讲的内容比学生反应更慢一些,学生已经听懂讲什么了,但老师等了很久,你还没有给他反馈,这时候学生也会降低大脑的功耗,说这个人讲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耗费这么多的认知资源。

无论老师讲的过难、过快,还是过简单、过慢,都会导致大脑进入低功耗,这就是视频流这种固定信息的形式不适合做复杂信息传递的原因。但如果有互动,在线下的环节是老师会结合学生的反应,比如那个同学给我眨了眨眼,我继续往后讲,会根据学生的状态实时调整我的内容,有互动,共同生成内容,会让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自己做了一些模式探索,过去做了风变编程、风变人生设计、量化等,这跟我们做这些课没有什么相关性,因为我们是个教育技术公司,更希望看这样的技术在完全不同的品类下是否都可行,能落地。

做的最早的产品是风变编程,有多万中国人在风变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行代码,这个教完之后,大家都说这个东西能用自动化的方法来解决,核心原因是因为编程用自动化听上去就合适,所以我们做了第二门方向完全相反的课——风变人生设计,是一个非常心理类的,讲一些职场技能,软性的东西。

在这两种实验里都获得了非常显著的好的数据,发现我们用户持续完课时间、持续留存时间都很高。并且我们在这个产品里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花了很多年时间不扩品,只做这一个,想看看是不是因为我们做的时间短,短时间反馈证明它有效,是不是时间长就不一定有效了,这个实验已经持续3年了,一直在研究它的可行性。

我们有这样一个互动式模板,不管我们提供什么课,不管是对话式、还是游戏式、还是剧情式等,背后基本假设都是学生要做一个动作,老师基于学生的反应做一个新的反应,用持续互动的方式推动课程体验。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低代码的平台,可以让老师通过一系列语法来快速生成互动式教学引擎,这是一个编程语音,只不过因为是中国人做的,所以只支持中文,为了兼顾体验感,可以生成右边这样的内容。

这堂课是阿里做的,用这样的技术引擎做自己对电子商务师和连锁经营管理师的普及,他们认为他们产业里需要很多人,但今天学校如果不培养的话,他们就需要自己来干。我们把自动化教学能力赋能给它,希望能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在电商产业、以及数字化线下经营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除了纯视频模式以外,还有一个技术突出优势,未来如果智能化教学、互动化教学变成教学主流方案,一定有一个很突出的能力“分支”,从我们角度来看,再复杂的能力都是从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开始的,不同的人请给他不同的内容。

阿里这堂课的做法是,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在这样一个故事下,如果你是他,你怎么办?如果你选择咬咬牙把这个店搬出去,它会给你一种反馈;如果你多发发传单,它又会给你讲不同的内容。

其实这倒不完全是千人千面的效率提升,很重要的是如果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多问问你问题,其实你学习的在线感、呈现感就会显著提升,这本身就有效,本来就要跟他多互动。

我们跟南方科技大学的项目合作,因为它本身自己沉淀了非常多的视频内容,所以他们就直接迁移了视频内容。我们也不排斥任何的教学形式,它是网页、还是沙河,甚至在我们代码课程里,是可以直接调用计算机,让你实时来coding,而不是你学完了去实战,我们把实战的过程性学习和练习是融合在一起的。

当老师通过低代码平台创作出了一个互动课程,就可以把这个东西生成一个链接发出去,另外一个人访问的不是一个视频格式,而是一个整体的链接,通过网面可以自己互动化学习。

接下来,老师就会通过学生学习数据反馈,知道学生在学到哪句话时停留时长比别的高,哪个学生在哪个问题上错误率比较高,用这样的方法来迭代内容。

我们做这个产品做到最后,觉得最好玩的事是做了版本迭代。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