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吴源恒)
1.教育信息化东风已至,教育新基建蓄势待发1.1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管理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旨在以信息科技创新推进教学效率提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是国家的重要事业,也是我国一直以来重点投入的重点事业,尤其是在数字化产业发展浪潮中,教育信息化发展不断提速。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教育综合改革,解决教育均衡及教育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联系,实现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有效支撑。根据《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按照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的时间划分,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前教育信息化阶段(-):主要从机构设置和系统运行方面进行早期探索和设计部署;
教育信息化1.0阶段(-):国家致力于发展并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专注于在硬件设备、软件资源等方面进行布局;
教育信息化2.0阶段(至今):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育信息化朝科学化、规范化和众化的方向发展。
与教育信息化1.0时代强调硬件设备不同,教育信息化2.0阶段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1.0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式阶段的伊始,主要目标为推动中小学信息化基础建设,在此阶段内取得“三通两平台”巨大成就,完成全国九成中小学的互联网覆盖,侧重于教学硬件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的搭建和连通。教育信息2.0阶段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利用科技和数据驱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国教育基础数据互通,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在继续深入推进中小学“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将数字校园建设推广至包括高校、职业院校在内的全体学校,同时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继续改善基础建设,并持续将辅助设备从录音机、录像机、电视为主的基础设备升级成为电子白板、智慧黑板等多媒体设备,更重要是要将信息化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资源的通达共享。
教育信息化1.0、2.0成效显著,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持续丰富。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年)》显示,截至年底,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出口带宽达到M的学校比例为99.92%,98.35%的中小学已拥有多媒体教室,进一步夯实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此外,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积极开发汇聚海量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年入库课程达7.9万余门,各类媒体资源数量超过37.8万条,涵盖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公共媒体素材等多个方向,截至年底,我国上线慕课课程数量增加至3.4万门,学习人数达5.4亿人次。
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的高速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密不可分。随着市场化开放程度加快,教育信息化政策密集出台。从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建,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一,到年9月份,国常会以政策贴息、专项再贷款的方式来支持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及仪器设备更新升级、学校数字化建设等,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逐渐加大。
年是教育信息化2.0的收官之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向数字化转型。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促进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形态,因此将更加注重数字生态的建设和教育形态的重塑,着力探索学习环境的智联融通。教育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提出,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我国将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体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让优质资源可复制、可传播、可分享,让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以教育数字化带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1.2技术进步叠加疫情催化促进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
1.2.1技术进步助力教育信息化产业实现高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软件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不断革新。其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受到了诸如《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势头迅猛。全球范围内,云计算市场特别是PaaS及SaaS市场快速增长,软件开发架构和模式均发生了变化,开发、测试等方面的软件技术和工具也在快速更新迭代。软件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给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软件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提升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分析运用能力,给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大数据、AR、VR等技术等正不断迭代教育信息化的形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向纵深发展,促使其更加高效、智能且个性化,更多学习数据将被采集、挖掘,结合大数据与可视化技术,对业务运行状态、教与学的成效等实时的监测、事前的预警、智能的分析正成为可能。
与传统教育相比,人工智能教育深刻改变了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了教育赋能的目的。在教学方式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凸显,传统的集体化教学正逐渐向个性化学习转变;在教学环境层面,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传统布局的教室更加灵活,学习的场所可以从教室内拓展到教室外,从课堂上拓展到课堂外,线上线下一体的学习情境成为常态;在教学评价层面,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评价与传统教育评价相比更具有科学性、有效性,传统评价更多采用作业、试卷的形式,容易造成“唯分数”的误区,在智能教育时代,优化算法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使教育评价突破传统对学业成绩和分数的依赖,给教师提供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数据。
人工智能教育建立在与学生充分交互的基础上,对生成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最终反馈到“教、学、测、评”四大环节。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实现对学习者个性化分析、以学定教,不断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教学从数字化到数据化,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学评价提供大数据的辅助决策与建议,为教学管理的科学治理提供支撑。根据教育场景的不同,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划分为面向学生、教师、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四个方面。
面向学生:人工智能结合学生“学”的角色,在语数英理化生等学科的学习方面都有相关赋能的产品,为学生成长、陪伴、艺术培养、综合能力发展提供帮助;此外,一些智能设备(例如智能手环)可以对学生运动时的心率等数据进行监测,随时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
面向教师:在教研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协助教师进行备课,例如制作课件、搜索教学资源等,大幅提高教师备课效率。此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花较长时间批阅试卷、作业等,人工智能可以协助教师进行试卷评阅等操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