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知识传播媒介的变革,由此带给教育的最大变化也许是对知识的重构,对人的再造。当下,学习知识变得无比便捷。我们的学生更贴近新技术,丰富的知识传播媒介早早启蒙了他们,他们或多或少具有新思维,他们更有闯劲、他们更具首创精神。我们作为教研员、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拥抱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提升数字素养,引领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02教研工作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四大变化:一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带来了新思维,在新思维下引领教研数字化变为可能和现实;二是智能终端VR、AR、元宇宙等科技手段的进步,必然推动教师知识和能力的重构,必然要求教研员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数字化带来了教研评价的变化,从过去的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从过去的静态数据到动态数据,从结果性数据到伴随性的数据,教研会变得更加精准;四是互联网带来了教研主体的变化,网络环境会带来更多“关系”,原有的教研结构、教研形式、教研资源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每个教师都拥有非常多的教研机会,“众筹教研”时有发生,思想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针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四个服务四个提高”的工作任务,刘老师认为教研员应做到"三个转变”。一是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科技素养转变,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更多场景,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二是从实现专用资源向大资源好资源转变,教研要带领广大教树立系统观念,以思维引领行动,从学习走向生产资源,通过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缩小教育质量差距;三是从应用融合向创新融合转变。教研工作应有大格局,要有高要求,教研员要深入研究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要知行合一,应用新技术开展创新实践,要出教学主张,要出教育家。
03信息技术赋能教研发展
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技术的基础特征网络化、数字化、多元化,应用信息技术赋能教研发展的一些设想是搭平台、集资源、成体系,形成教研系统,形成教研文化。以系统综合治理,以文化浸润发展。
搭平台强调变小为大。平台教研、科研、考试、评价等原创数据应去除壁垒,集成体系,彼此连通;平台既提供通用资源也提供专用资源,真正成为教师的实验室、工作坊。真正实现大平台大应用。
搭平台强调虚实一体。平台既是传统组织结构下的垂直或平等线,也可以是网络结构下的曲线或异图或其他任何一种拓扑结构。教师之间既以是同事关系也可以是网友关系,建立民主、自由、平等、合作、互助关系。平台支持自主教研也支持系统教研,平台创造更多思维碰撞的场景,培养“拼教研”的应用习惯。
搭平台强调网实联动。在移动录播设备支持下,传统线下课堂变成演播室,教师既面对现场的学生及听课教师也面对屏幕前的观众,学生也变成了“现场嘉宾”。这让传统课堂进入了新的环境,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可以让"千里教研"变为可能,还能让课堂变为网络资源,教研也许会创造更多可能。
搭平台强调互助合作。网络发布教研任务,寻找志同道合的教研伙伴,让教研变得更加主动,变得更加跨界,变得更加活力。呼和浩特市教研中心11月份线上教学期间,中学思政教研员刘锁银教师、韩语老师策划的两场跨学科教研活动《对话生命》就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憋出的大招,不同学科、不同学校老师一起出镜,也有学生和家长参与其中,教研活动演成了情景剧,通过场景带动感悟,一经推出就赢得师生的广泛欢迎。个人认为这样的活动正应了“读万卷路,不如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的求知递进,真下实现了教学方式和育人方式的转变。也许我们的一些探索还稍显稚嫩,然而这些稚嫩并不影响创新的出现,也许创新就从这里开始。
搭平台强调自主学习。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着力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为此,平台应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信息科技、计算机、信息化学科教师主持网络研修,鼓励教师分享利用数字技术资源进行教学知识的技能、教学反思与改进,充分展示本土教师的“拿手好戏”,推动大家互鉴学习,见贤思齐,培养教师围绕数字化教学相关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开展数字化教学研究,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教师要针对教学问题,应用数字化教学手段,着力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中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平台要善于统筹构建网络研修体系,为广大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提供强大支撑和保障。
集资源强调创新。借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组织形式,把教研活动作为建立资源的重要抓手,打磨精品教研资源。比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展示课、示范课、说课比赛、作业设计等等活动全部从线下拿到线上,起步就以数字手段来运行,以“生产——审核——改进——发布——展示”为链条,构建生产原创资源、加工改进资源、众评优秀资源的良好机制,推动更多的创新案例来引领课程教学的改革。
集资源强调共享。现代信息技术让教研信息变得更加丰富,从课前准备到教研报告的生成,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是集图、文、音、视、动画、游戏的多种格式文件,虚拟的场景和现实的场景都有,丰富的场景给教和学的改进提供了更多可能,也许玩着玩着就把重点难点突破了。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树立系统思维,鼓励每一位参与者都成为资源转发者、生产者,对PPT、微视频、微视课、说课材料、教学反思材料都进行打标签,对长材料进行焦点分割标识标签,以建体系为目标,把各种资源像课本一样,梳理出目录,形成区块、形成链条,方便随点随链接,为广大教师精准提供教研资源,带动更多教师或学生生产原创资源,促进资源的迭代更新,提供丰富的高质量资源。
集资源强调协调。一切教研元素均可以形成数据。每一位参与者,每一次教学准备、授课、教学反思,每一次教研评价,每一个互动
,都会成为自己的数据节点。应用现代统计技术,为个人画像,那么应可以进行纵向对比,一段时期内有没有取得进步,有什么样的变化,就会呈现到面前提供参考。教研机构或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一个数据看板来看机构的整体数据,也可以看某个教研员或教师的数据,常规统计一个月做了多少次教学视导,听了多少课,做了多少次视导总结当然不在话下,应用AI技术还可以分析”教学视导质量怎么样?某一阶段老师们在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