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新的时代转折点
前沿科技力量的崛起势不可挡
在工厂长大的龚超慧回到了工厂
用数据和算法跨越制造业的鸿沟
用物理世界的自动化推动齿轮前进
打造属于中国工厂的超级大脑
点亮中国企业进行精益化升级的灯塔
秉持普惠的价值观
加入正在发生制造业巨变之中
参与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产业数字化升级
龚超慧和他的宾通智能
完美践行着他在心里记住的校训
Myheartisinthework.
1
你好!在工厂长大的龚同学
相信你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有一些特殊的趣事
能和我们简单分享一下吗?
我从小就生活在工厂的集体主义之中
最熟悉的就是工厂里的车床和仓库
小时候觉得工厂的一切都很有趣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物流发货
没有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只能是我父亲自己开着卡车出去送货
没想到后来创业就是从工业物流切入
大部分人对制造业的理解
只停留在眼睛能看到的层面
但是这个行业所潜藏的巨大价值
大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比如供应链、销售、供应商、人员设备等等环节
都是让制造业效率大幅提升的关键
进入大学后
你选择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你是什么时候决心以此为未来事业的?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意向专业全都是自动化相关的方向
顺利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机械自动化专业
后来希望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于是来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攻读机器人学的技术方向
在美国求学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制造型企业
并且尝试将一些技术应用到制造业场景中
因为富士康与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产学研合作项目
所以也与富士康进行了很多深度合作
发现如今的制造业技术生态、市场环境和生产力结构
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于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期间
你选择了创业,好奇当时推动你的契机是什么?
机器人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
这些领域的技术发展将会突破底层的技术限制
带来一次重装操作系统和底层结构创新的机会
如果我错过这10年的时代性机会
那将是不可挽回的遗憾
于是在年,我决定放弃学校教研offer
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个不到30平米的办公室
注册了公司,和创始团队成员一起拼装电脑服务器
回想起来依然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段时光
2
你们在天使轮就拿到了富士康的投资
这笔投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在求学期间就和郭台铭先生以及戴佳鹏博士有过深度交流
他们得知我有创业的目标后也给予了坚定支持
很快就锁定了富士康的天使轮融资
这笔投资让我们免于资金压力
可以放心地专注于更长周期的底层创新
当然在另一个层面,过于宽松的资本环境
保护了我们的科学家形态,以及做事的科研思维
组建了团队,拿到了启动资金
本来应该是鼓起劲向前冲的时候
你却在当年12月选择回到国内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突然的决定?
其实也并不意外
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制造业国家市场
在年市场规模就接近美国的两倍
同时中美之间的产业结构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制造业是典型的供应链体系,快而全
更重要的是高度敏捷
相对于美国和德国制造业的流程化思维严重
中国制造业的柔性能力更强,能够快速面对需求
我一直相信巨大的价值都是由需求驱动
技术只是我们满足需求的手段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点
结合我所学习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
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能够诞生下一个时代的工业智能化系统产品
也能孕育出下一代最伟大的工业智能公司
于是,我决定将公司搬回国内
做出这样的决策肯定需要极强的勇气。
是的,这是个关键决策
因为公司搬回国内,团队也需要全部回来
很遗憾,我们有非常优秀的伙伴还是希望留在美国生活
我自己卖掉美国的房子、车子
带着我的妻子和两个孩子
这其中所付出的时间和情感成本都很难衡量
但我依然相信,创业的核心逻辑
是想清楚最核心的逻辑和最重要的价值
3
从美国工厂回到熟悉的中国工厂
有感受到中美客户的需求以及环境差异吗?
美国的科技生态和科技产业链路都非常完善,精细分工
只要在链条的缝隙找到位置,就能快速进行商业化
中国的科技生态相对不够完善,做科技创新和底层创新的公司相对较少
大部分面向的产业链路都接近于最终应用的那一环和两环
但是又不得不从头到尾地去构建链路中缺失的七八个环节
所以周期就会非常的漫长。
在客户需求上,中美两国也有不同的特点
美国客户更喜欢梳理底层逻辑,追求合理共创的过程
中国客户更强调实用主义,指向明确的ROI和商业落地价值
当然中国客户也在变化,逐渐了解慢即是快
追求一种更长周期内获得最大价值回报的合作模式
从中国产业链升级的角度来看
您认为宾通智能所能提供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宾通智能的价值在于加速制造业供应链实现柔性生产
传统制造业库存导向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已经失效
现代制造业强调供需精准匹配
根据市场需求拉动产能调整和升级
而宾通智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是让企业无需花费高成本和长周期搭建供应链体系
只需要一个人两周的宾通智能产品学习时间
就能让企业掌握全球最顶尖的供应链管理和柔性制造能力
大量决策和管理都可以交给数据学习
以一种最高效率提升企业的柔性制造能力
4
宾通智能一直强调平民化和普惠
你们在降低产品的使用门槛上做了哪些努力?
在这件事上我们踏过很多坑
创业早期没有及时从科学家思维转型到产品思维
导致我们陷入“技术诅咒”
没有意识到我们眼里的基础技术,对于客户而言理解难度不低
后来我们非常重视降低产品使用门槛这件事
在内部强调系统的图形化使用
甚至会拉着公司的行政同事来试用产品
并且将产品中的算法模块化
优化UX,提升产品使用体验
让不懂算法技术的人
通过几个按钮就能拥有算法交互的能力
如今我对自己的定位不再是一个科学家
更像是一个产品经理
宾通智能的企业愿景是什么?
普及智能制造基础设施
我非常喜欢这个词语
DemocratizeSmartManufacturing
技术不应该只是少数人掌握的奢侈品
应该让每个人都享受到他的便利
我们有能力服务顶尖大客户
通过参与他们超大体量的数字化改造
可以塑造我们的服务能力
完全可以获得不错的商业回报
但我认为宾通智能在这件事上保持边界
坚持底层创新和产品化
更希望加入到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之中
参与百万甚至千万家制造型企业的产业数字化升级
5
宾通智能最重要的基因是什么?
追求原理级的创新
以及辩证思考的能力
我们团队愿意花大量精力去对一件事反复推演
梳理事情的底层逻辑,争论用户最底层的需求
将产品的决策权真正交给用户
公司发展速度最快是哪一年?
我们早期的产品化难度高,时间周期长
前三年的主要精力都在产品研发上
但我们一直坚持的事
就是将技术能力做成可复制的普适型产品
有了前期的积累,跨过第三年的门槛后
我们每年业务增长速度都超过%
我对我们可持续增长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6
从一个科学家转身成为创业者
完整经历转型的过程后
你有什么感受和心得?
我现在只能算是一个产品思维导向的创业者
这对我而言,是一场有趣的人生历练
创业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
这是一场无限游戏
我只是在做一家有时间周期的企业
如果我不能持续成长和迭代
那就应该把公司的掌舵权交给另一个能够面向价值的人
在工作之余,你有哪些爱好?
我很喜欢输出这件事
会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结构性思考
所以经常和同事讨论一件事情
就翻出一堆PPT和他们分享
无论想法是否成熟
我不害怕别人的批评
我害怕的是失去一个让我的思考变得更成熟的机会
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最享受的是学习成长之后获得的反馈
能不能和我们推荐一下你的书单?
在创业之初我喜欢的是《从0到1》
这本书让我坚定了创业要敢于进行变革式创新的决心
最近喜欢的书是《跨越鸿沟》
书中提到科技型企业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如何思考定位
让我有非常强烈的感触
一直以来,我自己坚信的东西有:
顶层的经济学,底层的物理学
以及可以阐释世界万物的数学
我喜欢思考事物的底层逻辑和本质
思考越多,发现大部分问题都将回归哲学
所以现在对哲学也越来越感兴趣
7
今年春天的上海短暂刹车
对宾通智能应该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见不到面的这段时间里
你们团队都在做什么?
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产品和用户
疫情下制造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在发生变化
所以我和团队需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