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梁建伟沈爱群侴雪妍
王国法,年8月生于山东省文登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开采技术装备与智能矿山工程专家,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
随着中国北方地区大面积集中供暖开启,冬季用煤高峰期已经来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其开发利用现状如何?“去煤化”是否可行?日前,天目新闻记者在北京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
王国法是我国煤炭开发和智能矿山领域科技领军者和战略科学家,至今奋战在科研一线。
近40年来,他走遍全国所有矿区,率领团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煤炭开采装备技术难题,改变了我国煤炭领域安全生产面貌。
王国法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从当初的进口综采设备消化吸收起步,在他的主持带领下,我国煤炭综采设备不仅逐步实现了百分之百国产化,还出口到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等世界主要产煤国家。
近年来,作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他组建了46个煤矿智能化主导专业方向的优势创新团队,布局到煤矿智能化的各个细分领域,目标是让智能化开采领跑全球。
采访时,他办公室挂着的一副书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植根基层、放眼世界,立足实践、创新发展,为学以道而至上,为人以德而至高。
“我是年当选院士的。我属于典型的一线科研人员出身。”王国法说,“两位老院士专门为我写了一首词书法,其中两句:苍天不负飞鸿志,水到渠成。实至来名,更上层楼向从容。我把它挂在办公桌前,一直激励着我在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从小的梦想,长大当个科学家
在煤炭界,人们津津乐道于王国法的一系列技术装备创新:世界最大采高的8.2米超大采高综采和20米特厚煤层综放,是他主持设计研发的;世界最小采高的0.6-1.3米薄煤层智能化综采,是他率队攻关突破的;世界最大倾角的55°大倾角综采装备,还是在他手里诞生的。
“我们很多技术,国外是没有的。比如:20米以上特厚煤层,我们提出了放顶煤开采的方式,实现了20米特厚煤层的全世界首次高效放顶煤开采。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国法骄傲地说。
更绝的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首次提出了液压支架与围岩“强度耦合、刚度耦合、稳定性耦合”的“三耦合”原理和设计方法。“一个支架,就是一两千吨的支撑能力。我们现在用液压支架在工作面形成一个钢铁长廊,把工人保护在里面。”王国法告诉我们,“这样一来,不仅从结构创新上实现了支架与围岩的智能耦合控制,还让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面貌得到了完全改变。”
因为技术创新,他33岁获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至今先后6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你绝对想不到,当初他是从非煤院校的非煤专业毕业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所的。又有谁能想到,40多年前,他也曾经是一个迷茫的青年。
年8月,王国法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农村。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三。尽管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年6月高中毕业后他还是回到了农村,在生产队干起了农活。
那年10月,偶然从村里的广播听到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王国法非常高兴。“我们那时既兴奋又不知如何应对,照常参加生产队劳动、下地干农活。”王国法说,“直到考前两周,公社的中学才组织我们进行复习。”
年12月10日,王国法骑着自行车赶到15公里外的文登三中参加高考。放榜时,他是全公社当年应届近名毕业生中唯一考上本科的。
年3月,他走进山东工学院(山东大学),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最重要转折,学习机械专业。毕业后又考到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读研究生,学的也是机械专业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年毕业时分配到煤炭部,被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所,一干就是近四十年。
至今回想起几十年来的经历,王国法非常感慨:“刚来的时候,作为非煤院校毕业的学生,我对煤炭也是一无所知。这些年,从不懂煤炭到成为煤炭开发专家,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生涯模式。”
“就有一点,实现了我从小想当科学家的梦想!”王国法笑着说。
在他的家乡胶东半岛,顶受人崇拜的就是科学和知识。这一点,在王国法父母身上也得以体现。“我父亲在国营水产公司工作,长年在外。母亲在家务农,她非常勤劳,虽然不识字,但是一直非常重视我们读书。她一直觉得‘只有读书的人才有出息,才了不起’。”
受到家庭影响,少年王国法心里一直有个科学家情结。“我记得小学3年级开始写作文。第一篇作文题目,就是‘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写的是:长大要做科学家。”
盲目“去煤化”是行不通的
而今,成为科学家的王国法已然对煤炭行业了然于胸。
采访时,我们提到了一个话题:俄乌冲突至今,能源成为全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935.html